小時候,張立在作文里認真寫下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醫生。彼時,這個夢想或許還帶著孩童的懵懂與純粹的憧憬。在那個充滿奇幻想象的年紀,他或許并未完全明晰醫生這一職業所承載的厚重責任,但一顆夢想的種子……
“小時候,張立在作文里認真寫下自己的理想——成為一名醫生。彼時,這個夢想或許還帶著孩童的懵懂與純粹的憧憬。在那個充滿奇幻想象的年紀,他或許并未完全明晰醫生這一職業所承載的厚重責任,但一顆夢想的種子已悄然種下。歲月流轉,當初的稚嫩少年已然成長為一名優秀且全面的口腔醫生。”
張立,一位土生土長的“80后”成都人,成長于一個醫學氛圍濃厚的家庭。他的外婆和姨媽都是醫生,在他的童年記憶里,家人圍坐討論各種病癥治療方案的場景屢見不鮮。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,醫生這一職業自然而然成為他對未來的美好想象。高考填報志愿時,他毫不猶豫地將所有志愿都填報了醫學專業。
十二載 在磨礪中成長與蛻變
2008年,剛大學畢業的張立,順利入職成都一家三甲醫院口腔科,這一待便是12年。初入醫院,張立便一頭扎進各個科室的輪崗工作中,迅速積累知識與經驗。彼時,急診和ICU也是他工作日常的重要組成部分,這無疑是對他的巨大挑戰,卻也成為他飛速成長的關鍵契機。在急診室里,各種緊急狀況頻發。車禍傷患者那血肉模糊的面容、頜面部遭受重創后鮮血噴涌的場景,屢屢沖擊著張立的視覺。但每一回,他都能迅速鎮定下來,沉著冷靜地應對。他心里清楚,自己的每一個決策、每一個動作,都與患者的生命安危緊緊相連。他爭分奪秒,為患者后續手術創造寶貴時機。那些在急診室熬過的漫長夜晚,被汗水浸透的手術服,都默默見證著他的成長與蛻變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張立愈發深切地意識到,自己在專業技術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他內心渴望在某一專業領域深耕細作,做到專精。于是,在2014年,他前往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院,進修種植專業。在那里,他從種植術前診斷和治療計劃的嚴謹制定,到種植體設計和材料的深入研究,再到種植手術技術的精細打磨以及后續維護的全面學習,他進行了規范化、系統化的深度學習。
在這12年間,張立歷經無數次實踐與挑戰,不斷突破自我,從青澀邁向成熟,逐漸成長為一名穩重、技術全面的醫生。
迷茫中破繭 尋求無限可能
隨著在綜合醫院工作時間的不斷增長,張立發現開展新業務面臨著諸多棘手的局限性。醫院的設備更新緩慢,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因缺乏相應設備而無法開展。同時,日常工作在瑣碎的全科和種植間輪轉,這使得他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新技術。這種困境讓他陷入了職業瓶頸期,內心充滿了迷茫與困惑。
2019年,在經過深思熟慮后,張立決定來到新橋口腔做兼職,主要專注于種植領域。新橋口腔在業內久負盛名,其專業的醫療技術和良好的口碑早已傳入張立耳中。他對此次兼職充滿了期待,同時又因未知而感到忐忑。
“我在醫院工作了很多年,然而對于醫療機構的就診流程卻不是很熟悉,心里總是擔心操作不規范。在醫學院時,我們都宣誓過希波克拉底誓詞,這是對醫學從業者最基本的要求,我絕不能違背。我既是慕名而來,這也是對雙方的一種考驗。”張立回憶起當時的心境。
在新橋兼職的日子里,他驚喜地發現,新橋口腔的醫療系統規范有序,從患者的初診接待、病情診斷,到治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,每一個環節都嚴謹細致。他無需為繁瑣的非專業事務操心,能夠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技術和專業事務中。這種專注的工作狀態,無疑為他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。也正是在這段時間,張立逐漸在心中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,他想專注于種植領域,深耕細作。
棄“鐵飯碗” 果敢抉擇中突破自我
經過在新橋口腔一段時間的兼職體驗,張立對這里的環境與發展前景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。彼時,37歲的他,在深思熟慮后,毅然決然地做出了一個足以改變其職業軌跡的重大決定——正式從公立醫院離職,入職新橋口腔。這個決定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,在家中激起了千層浪。
“起初,家里人強烈反對,他們覺得我放著穩穩當當的‘鐵飯碗’不要,簡直是頭腦發昏。在他們看來,這個年紀選擇另起爐灶,投身全新的職業方向,實在是難以理解。”張立回憶起那段往事,“當時,身邊的同事們也不理解,我在公立醫院的全科領域已經打拼多年,積累了一定的基礎,也取得了一些成績,一切推倒重來,談何容易。但新橋對我而言,是全新的機遇。這里完善的醫療和服務體系深深吸引著我,讓我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專業技術,這正是我理想的從業環境。”
正式入職新橋后,張立憑借自身扎實的專業技術迅速站穩了腳跟。從耐心細致地詢問患者病史,到一絲不茍地進行口腔檢查,再到量身定制個性化的種植方案,每一個環節他都全力以赴。手術臺上,他全神貫注,精準地完成每一個操作。他的每一個動作都流暢而自信,讓患者在緊張的治療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安心。時至今日,他已成功完成上萬顆牙齒的種植手術,這一傲人數字的背后,是他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與深厚的專業積累。
在專業提升的道路上,張立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態度,從未有過絲毫懈怠。他對牙周和前牙美學領域興趣濃厚,工作之余,主動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前沿且專業的貼面和美學資料,參加各類培訓。無論是牙周軟硬組織移植這類精細復雜、對技術精度要求極高的手術,還是骨增量等具有挑戰性的前沿課題,他都全身心地投入鉆研。下班后,他常常沉浸在查閱最新醫學文獻中,研究國內外的先進案例;節假日,他也閑不下來,奔赴各地參加學術研討會,與同行們交流經驗。
在張立的從醫理念中,始終秉持著只要有時間,就應全身心投入精進與鉆研。幾年間,只要有空余時間,他就積極參加多項種植修復相關課程。在新橋,他有幸獲得前往香港向香港種植專家周國輝醫生學習的機會,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意義非凡。在香港學習期間,他深入學習即拔即種以及數字化種植技術。那里大量先進設備的應用,如機器人輔助種植的超高精準度、數字化AI 分析的高效性、后牙3D打印技術的創新性,顛覆了張立對傳統種植技術的認知,讓他領會到全新的種植理念,對即拔即種的理念和技術也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。
“必須時刻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,持續學習新知識,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。唯有如此,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,為患者提供最為優質、高效的治療服務。”張立常常這樣告誡自己。
細微之處 用心用情有溫度
“即使我成為了口腔醫生,自己躺在牙椅上還是會緊張,我很能感受到患者的恐懼和不安,醫生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都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體驗,‘無痛和高效’就是我的準則,我希望我的患者都可以感到舒心和放心。”張立深知,對于患者來說,就醫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同樣重要。他總是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,力求在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。
曾經,張立接診了一對母女患者,女兒的要求就是找一個“打麻藥都不痛”的醫生??粗畠壕o張的模樣,媽媽便打頭陣替女兒試試張立的技術。
1.7毫升的麻藥,張立要花費兩三分鐘的時間勻速推進,是正常速度的三兩倍。他會先涂一層表麻,讓患者的口腔黏膜初步適應。然后在進針的過程中,他會把黏膜繃直,這樣患者的感覺會弱一些。同時,他配合著緩慢的進針速度和傾斜的進針角度,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輕柔。整個過程中,患者感受不到絲毫的疼痛。
“真的很意外,原本我心里還直打鼓,想著怎么也得像被針扎一下那樣疼,哪曉得整個過程悄無聲息的,沒什么感覺就結束了??梢越形遗畠悍判牧恕?rdquo;媽媽笑著說道。那一刻,張立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,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和用心得到了患者的認可。
從兒時于紙筆間鄭重描繪的稚嫩憧憬,到如今成為技術全面的優秀醫生,張立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且踏實。